:::
最新公益講座活動訊息

秋分節氣
|秋分節氣|
秋分的「分」代表「半」的意思,此節氣24小時晝夜均分,到了秋分的節氣,天氣已經進入至秋季,在這個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,人們在養生中也應該依循陰陽平衡的規律,使機體保持「陰平陽秘」的原則。
|在秋分節氣易延生的情緒能量|
情緒小提醒 ―認識自己的期望、不被旁人思想意念左右
秋分是走向內斂自省的過程,而春分是走向繼往開來的氣象。此時節氣應有面對真相的能力,接受生命中的局限性;能夠承認不足之處而不自卑亢,或是接受大環境化所帶來的歷練,取得彼此支持共存的平衡感。
詳細介紹

白露節氣
|白露節氣|
白露節氣後,夜間氣溫降低,日夜溫差變大,清晨時容易在葉片上看見露珠。此時秋天氣息更加明顯,早晚出門要多添加衣服,以防著涼感冒,秋燥也更加明顯影響我們的身體,「肺」為嬌臟,秋燥犯肺,故白露後更應該注重補肺潤燥。另外,秋季以白色、入肺經的食物或藥材可以多選用配搭,例如: 生蓮藕、蘿蔔、雪梨等。
|在白露節氣易延生的情緒能量|
情緒小提醒 ―正是時候斷舍離不必要的人際關係
進入白露,氣溫已有明顯轉涼的趨勢,從白晝已明顯縮短的變化來觀察,也呼應秋天「養收」也在持續進行著。所謂收,是把好的保留、收納,需要排除的就會被代謝或拒絕進入體内,所以這個節氣也有讓自己重新整理、去蕪存菁的含義,秋燥容易會有躁鬱、憂鬱、 悲觀、厭世的心情,可藉由一些戶外運動等等釋放身心的壓力。
詳細介紹

健康so easy漢方保健-活動花絮
詳細介紹

處暑節氣
|處暑節氣|
處暑指夏天暑氣的終結。秋天主「燥」,處暑的氣候已經不如小暑、大暑那般濕熱,反而是高溫且乾燥,炎熱的感覺更加強烈,處暑過後開始迎接秋天,轉換天氣的同時,容易出現口乾舌燥、便秘、皮膚乾燥等症狀。可以進補一些滋潤肺部、養身的食品、攝取足夠的水分。
|在處暑節氣易延生的情緒能量|
情緒小提醒 ―避免情緒上的心浮氣躁
處暑意指暑氣就此停止的起始日,即使如此,暑濕離開仍有餘溫,與秋天的燥氣相應時,影響體質和症狀也會不盡相同。以情緒表現而言,容易心浮氣躁、煩躁。另外,初秋的温燥好發影響上呼吸道的感染和上火、燥邪傷肺,肺失滋潤,應多選擇膠質類的食材幫助體內保濕。膠質食物如絲瓜、地瓜葉、紅鳳菜、山藥、秋葵、菇類等。
詳細介紹

立秋節氣
|立秋節氣|
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,意味著秋天的開始,氣候也由熱開始轉涼,此時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,人體也會隨著節令呈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,因此秋季養生,不論是生活起居、飲食運動、精神情志皆以保養及收藏為主。秋天宜收不宜散,酸味可以斂肺氣,辛味則發散瀉肺,所以蔥、薑等辛味食材盡量少吃,可適當多攝取一些酸味蔬果。此外,秋季主燥,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。
|在立秋節氣易延生的情緒能量|
情緒小提醒 ―追求真相、減少批判
隨著立秋來臨,原本暑濕挾悶熱的氣候也會漸漸地變成乾濕分離的現象,進入立秋以後,情緒方面很容易有睡眠失調的困擾,可常吃白色食材,如山藥、百合、豆腐等滋潤補氣養肺。這個時節也很容易有皮膚過敏或上呼吸道感染發炎的困擾,可常吃的料理:小米粥、蓮子銀耳湯等。
詳細介紹

大暑節氣
|大暑節氣|
夏季的第六個節氣是「大暑」。大暑延續著小暑溫高濕的午後雷陣雨型態,這種天氣最容易犯的疾病就是「苦夏症」,其症狀為胃口不佳、精神不振等。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「清」字,即在注重飲食清潔、機體清熱的前提下,進行「清補」。「清補」首先要祛濕。可以吃些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。像山藥、蓮藕等,此時也最適合能降火氣的食材例蘆筍、西瓜、冬瓜等。
|在大暑節氣易延生的情緒能量|
情緒小提醒 ―勿貪圖一時爽快而承受遗憾的結果
一年當中暑熱最盛的時期,是陽氣最亢盛的狀態,當陽能量到達極端擴張的時候,有著善變、彰顯自我、侵略的特性,以情緒的表現也會以此為觀察的重點。情緒上以心、腎、小腸、膀胱等經絡失調為主。
詳細介紹

小暑節氣
|小暑節氣|
小暑到處暑之間稱為「長夏」,正當夏秋交替,又濕又熱,易耗損陽氣,使濕氣代謝困難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影響消化液分泌,腸胃不適的症狀特別多。在飲食上同樣也要避免因為天熱而過度嗜冰飲,使濕氣積聚在體內。此時在料理中加些辛溫的佐料,可以微微發汗幫助水分代謝,舉例來說:炒青菜搭配辣椒、蔥花絲、蒜末等,都能開胃、除濕、助消化。另外,避免過度曝曬在高溫環境中,並多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,食材選擇以清爽涼口、能利濕清熱的瓜類蔬果為主,例如絲瓜、黃瓜等。
|在小暑節氣易延生的情緒能量|
情緒小提醒 ― 勿被情緒主導自己的生活
心氣強的體質會呼應盛夏的熱情而盡情展現自我,如果心氣較弱的時候,很容易有想要提振熱情後繼無力沮喪;情緒很容易呼應外在氣候的變化,或是話題輿論風向變化而影響自身的決定。現階段如果有任何目標,可先選較容易完成的部分做,增強自身的成就感和續戰力。
詳細介紹

夏至節氣
|夏至節氣|
夏季的第四個節氣是「夏至」。夏至,是一年晝最長的一天,夏至時節過後,開始進入中醫所謂的「三伏天」,指的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,中醫認為此時陽氣極盛,最適合調理身體,導入陽氣,也是體質虛寒的民眾「冬病夏治」的好時機。夏天容易心煩氣躁、腸胃功能運作遲、緩食慾不振,因此適合易消化的新鮮清淡飲食,也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。
|在夏至節氣易延生的情緒能量|
情緒小提醒 ― 勿習慣服務他人而忘記服務自己
進入夏至的「長夏」,亦是脾土所主導的情緒狀態,在夏至期間出生的人也相應了這個節氣帶來的特質,喜於觀察,但易受情緒左右健康,不是過瘦(思慮過度鑽牛角尖)就是有水濕型肥胖(自我貶損),觀察指標就是以體型的變化來觀照自己的情緒狀態。
詳細介紹

芒種節氣
|芒種節氣|
宜清除脾胃濕熱抗過敏
國曆6月6日起「芒種」節氣,稻穀成穗是為「芒種」。「芒種」節氣,有芒之榖可稼種,意指大麥、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,為搶收作物的忙碌時節;有芒作物開始成熟,亦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適當時期,芒種的到來,也預告著夏日天氣將逐漸炎熱起來。
「濕熱節氣」這些疾病最易發作
「芒種」時節雨水多、天氣又漸熱,潮濕、悶熱易使人出現頭暈、反胃、食慾不振等中暑的狀況,古人多認為,此時容易有「外邪」入侵身體。
中醫師提醒,體內有潛藏病因體質者,容易引起皮膚及慢性發炎類疾病爆發,如痘瘡、脂漏性皮膚炎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濕疹、乾癬等。此外,更年期症狀的潮熱,在這個濕熱的節氣中更加難耐,免疫系統疾病也會隨著濕熱的外界環境因素誘發體內濕熱病,因而更難控制。
芒種節氣的「濕」和「熱」會因為氣溫飆升而加重,也會濕的屬性改變,以更加「濕黏」的方式存在於體內。中醫師進一步說明,這種更黏濁的呈現方式,古代會用「穢濁」來描述,首當其衝的是消化機能,以及排便最易受到影響。消化變慢,胃脘容易痞、滿、脹、悶呆;大便濕黏,氣體變多伴隨出現打嗝、放屁頻繁;胃食道逆流加重,胃腸氣機不暢進而影響全身氣機,因此,也會出現頭暈頭昏脹、倦怠懶言、四肢痠軟無力等症狀。
芒種節氣養生
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,汗易外泄,耗氣傷津之時,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、生津止渴的飲食,如綠豆湯。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,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,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,飲食宜清補為主,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、降脂的食品。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後期間,雖天氣漸熱,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它疾病。
而飲食的部分,醫師表示,「芒種」時節最好的就是喝「四神湯」排濕。四神湯由蓮子、茯苓、山藥和芡實4種藥材組成,主要功效是健脾、整胃、補腎、祛濕、提升元氣,也是一道溫和的藥膳,具有健脾開胃、調肝固腎、祛濕清熱、補中益氣等功效。中醫師進一步指出,中醫講求藥引,如何讓四神湯發揮最大的療效,依個人需求不同,烹煮的食物也有異。「若小腸較不好的人,可在四神湯內加入豬小腸,心臟較不好的可以加豬心。」
另外,中醫師也建議「芒種」時期可多吃一些發芽的食物,像是豆芽菜,這個季節可以多吃一些正在生長的東西,還有「六君子湯」能益氣健脾、燥濕化痰。「四神湯」排濕、「六君子湯」益氣健脾。
詳細介紹

小滿節氣
詳細介紹